文 - 篇  访客 -

竹叶


  分类:01 医武同源  / 
更新:2023-07-25 11:53:10  /  创建:2023-08-04 16:06:55
不要删除

竹叶
本草衍义 > 卷十四

凡诸竹与笋,性皆微寒,故知叶其用一致。《本经》不言笋及苦竹性,若取沥作油,亦不必强择也。张仲景竹叶汤用淡竹。笋难化,不益脾。邻家一小儿,方二岁,偶失照管,壮热喘粗、不食多睡、仰头呻吟、微呕逆、瞑目多惊,凡三五日,医作慢惊治之。治不对,病不愈。忽然其母误将有巴豆食药作惊药,化五丸如麻子大,灌之。稍久,大吐,有物噎于喉中,乳媪以指摘出之,约长三寸,粗如小指,乃三日前,临阶曝者干箭笋。是夜诸证皆定,次日但以和气药调治,遂安。其难化也如此。经曰∶问而知之者谓之工。小儿不能问,故为难治,医者当慎谨也。

竹叶
汤液本草 > 卷之五木部

气平,味辛。又苦大寒,辛平。无毒。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除烦热,风痉,喉痹,呕吐。仲景竹叶汤用淡竹叶。
《心》云∶除烦热,缓皮而益气。
《珍》云∶阴中微阳,凉心经。

淡竹叶
汤液本草 > 卷之五木部

气寒,味辛、平。
《本草》云∶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药性论》云∶淡竹叶主吐血,热毒风,压丹石药毒,止渴。
《日华子》云∶淡竹及根,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孕妇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茎叶同用。见《局方本草》。今录附于此。

毛竹叶
滇南本草 > 第三卷

 毛竹叶pc99.bmp ,生荒野间,形似竹叶,生一小枝,叶上有毛,俗呼土淡竹叶。
味甘、苦。无毒。治妇人血虚发热,大烧成痨。服之神效。亦能利大小便,治热疾成血淋。
服此竹叶,能分阴阳而退骨蒸劳热。
──务本卷一上

青竹叶
滇南本草 > 第三卷

 青竹叶pc98.bmp ,味苦,性寒。入心肺,泻火。治肺气上逆喘促,降肺气,止咳,宽中消热。同灯草煎服。
──丛本卷下

淡竹叶
滇南本草 > 第三卷

 淡竹叶pc96.bmp ,味甘、淡,性寒。治肺热咳嗽,肺气上逆。治虚烦,发热不眠,退虚热,止烦热。煎点童便服。
──务本卷二

竹叶防风
滇南本草 > 第一卷

 竹叶防风pa93.bmp ,味辛,性温。以本体能泻脾,以性味能治风。通十二经络,引领即到。卑──丛本卷上竹叶防风,产滇中最奇,治病神速。气味辛、微甘,平。主治烦满胁痛、头面风寒、四肢挛疼,金疮肿痛及男子一切劳病。久服补中益神,兼治左瘫右痪最良。
──模板卷八

淡竹叶
本草品汇精要 > 续集卷之二草部


无毒
淡竹叶主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根能堕胎催生(本草纲目)【名】根名碎骨子【地】(李时珍曰)处处原野有之【时】春生苗高数寸八九月抽茎【质】细茎绿叶俨如竹米落地所生细竹之茎叶其根一窠数十须须上结子与麦门冬一样但坚硬尔【用】俚人采其根苗捣汁和米作酒曲甚芳烈【味】甘【性】寒【禁】孕妇勿服

淡竹叶
本草蒙筌 > 卷之四木部

 淡竹叶pj279.bmp 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竹类颇多,难指何是。惟尝笋味,淡者为然。 竹、雷竹、水竹,味淡兼甜,治病第一。 竹、 竹,味皆纯淡,采用亦宜;苦竹、紫竹,苦辣而膻,不堪入药。东坡苏公云∶淡竹者对苦竹为文,除苦竹之外,皆淡竹也。迹此观之,足可征矣。逐上气咳逆,喘促,退虚热烦躁不眠。专凉心经,尤却风痉。(一种草类如铁线,茎似嫩稷,叶长尺余,亦名淡竹叶,俗多采,利小水,治喉痹等证并神效。)
根
止消渴神明,轻身益气。
皮茹
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黄皮。主胃热呃逆殊功,疗噎膈哎哕神效。

败船茹
原亦竹皮刮下,大 用程漏处极多。取干煮之,亦止诸血。烧取
竹沥
,与荆沥同。横锯截尺余,直劈作数块。两砖架起,紧火中烘。沥从两头流出,少加姜汁调服。(每沥一杯,加生姜自然汁二匙。)却阴虚发热,理中风噤牙。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咽即苏。《衍义》云∶胎前不损子,产后不得虚。止惊悸,却痰涎。
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有此可驱。但世俗反以大寒,置疑不用。殊不知系火 出,又佐姜汁,有何寒乎?
竹肉
状如肉脔,每生苦竹枝上。鸡蛋般大,生啖毒多。戟人喉颡来红,且令爪甲变黑。须灰汁煮炼三度,然后依常菜食之。杀三虫,破老血。别有功效,人未尽知。
竹蓐
惟盛夏间,状类鹿角色白。系慈竹逢雨滋润,每滴汁着地发生。同赤白治验。节内黄粉,即
天竺黄
。(俗云天竺国生,非也。)旋飞尘沙结成,老竹间或可得。形类黄土,一名竹膏。
治小儿急慢惊抽,疗肥人卒暴风中。镇心明目,解热驱邪。
竹笋
发气托痘疮,更止消渴利小水。

桃竹笋
苦有毒,(赖笋不成竹者,俗谓顽笋是也。)用捣成膏;六畜皮肉生蛆,纳入尽出。灰汁煮才可食,不尔亦戟人喉。更有
仙人杖
味咸,是笋成竹时立死。色黑如漆,收宜夏初。惟苦 竹多生,专生哕气呕逆。大人翻胃反食,以虱入腹为病。状如症瘕,煮服即除。

淡竹叶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纲目》)【释名】根名碎骨子。
时珍曰∶竹叶象形。碎骨言其下胎也。
【集解】时珍曰∶处处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数寸,细茎绿叶,俨如竹米落地所生细竹之茎叶。其根一窠数十须,须上结子,与麦门冬一样,但坚硬尔,随时采之。八九月抽茎,结小长穗。俚人采其根苗,捣汁和米作酒曲,甚芳烈。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根∶能堕胎催生

淡竹叶(竹茹、竹沥)
本草新编 > 卷之四征集

淡竹叶,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入心、脾、肺、胃。逐上气咳喘,散阳明之邪热,亦退虚热烦燥不眠,专凉心经,尤祛风痉。
竹茹,主胃热呃逆,疗噎膈呕哕,尤止心烦。
竹沥,却阴虚发热,理中风噤口。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喉即苏。止惊怪却痰。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却。世俗以大寒置之。不知竹沥系火烧出沥,佐之姜汁,水火相宜,又何寒哉。以上三味,总皆清痰泻火之药,因其气味寒,不伤元气,可多用,以佐参、苓、 、术健脾开胃也。
或疑竹叶、竹茹、竹沥,同一物也,何必强分其功效?不知有不可不分者在也。竹叶轻于竹茹,虽凉心而清肺;竹茹轻于竹沥,虽清心而清胃;若竹沥则重于竹叶、竹茹,虽清心而兼补阴也。
或问古人以竹沥治中风,似于中风皆痰也,痰生于风乎?曰∶中风未有不成于痰者也,非痰成之于风也。使果成于风,似外邪之中矣,古人何以复用此甘寒滑利之竹沥,以化消其痰哉。
或问淡竹叶世疑是草本,是耶非耶?
曰∶即竹叶耳,但不可用苗竹、紫竹之叶。盖二叶之味多苦,不堪入药,其余诸竹之叶,味皆淡者也,故以淡名之,非草本之叶也。若草本之叶,非是竹叶,乃俗名畅脚者也,其性虽寒,能止咳嗽,然而终不能入心以消痰也。


不要删除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魚,斯有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