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心,《伊尹汤液经》说得非常清楚。读到这些书,就感觉古人太伟大了。
心病,分为心包病和心病。这两种病的用药层次是不一样的。用药的浮、沉、清、浊是不一样的,一般浊、沉的药入心,清、浮的药入心包。但治疗的原则却是一样的,因为它们同属于五行里面的火。
心病怎么来辨证呢?《辅行诀》里说“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我个人觉得“悲”不是很准确,应该叫“哀”——“心气虚则哀”。
我之前有一位患者,她是被抱养的孩子。开始因为她的父母不育,然后就抱养了她。但是刚把她抱养到这个家庭不久,这对夫妻就生了个孩子。结果她就和养父母的亲生孩子之间有了隔阂,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因此就经常挨打。时间久了,这个被抱养的孩子就出现了抑郁的现象。
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靠在墙边儿,一边儿自言自语,一边儿不停地笑。“心实则笑不休”说的就是她的症状。诊断后,我给她开了一些药来帮助她泻心火,因为她心里面堵了太多的东西。
心实病患者会感到“心胸内痛”,这是一种阴寒伤身后的表现,而且还有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患者会感到后肩胛骨放射痛。这是因为心俞和厥阴俞都在上背,也就是肩胛骨边上。
心实病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冠心病。什么叫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当人的冠状动脉出现了瘀血,有了不该有的东西的时候,连带心脏也会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心胸内痛”。而且这种心痛会向后背放射,一且发作起来就会有一种濒死感。
还有一种表现就是“两臂内痛”,就是沿着心包经到中指,心经到小指,两个手臂内侧会感到特别疼。
心气虚的人,首先会觉得气短、不够用。很多人认为气短是肺的问题,其实是吸气吸不进去。有一种病叫肺心病,开始是肺部的问题,到最后就会引起心脏功能的衰竭,所以他们会感觉到气短,还有的人会感觉心里面空落落的,总像是缺点什么。
有的人还会觉着“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一一就是胸腹胁下与腰有一种内在的牵扯痛感。
如果心受了外邪的话还会出现心中痛的症状,容易出现悲、哀的情绪。
还有的人是心脏病会突然爆发,一头就栽倒在地,其实这些都是心神的病,包括我们之前所讲到的癫痫症。
古人有句话叫“心不受邪”,都是由心包代心受邪而为病,如果真的是心受邪的话,那就是神明的散乱,基本上属于一种无药可救的状态。
我们一起学习了与心有关的一些病症,比如心气实和心气虚如何判别,心受了外邪是什么表现等等。心在中医理论里,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内容,我们的思想情感,我们的意识精神,我们的一些基础功能都与之有关。
我们说,一切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持。因此调理情绪情感和改善生理状态,实际上都需要把肉质的那个“心”先养好。
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养心。
那么,如何来治疗心病呢?中医的思路,这个是需要用经方来调养、医治的。
《难经·十四难》里讲“损其心者,调其荣卫”。《辅行诀》里讲“心德在耎”(“耎”通“软”)。
心肠要软,心肠要热,这是有良心的表现。 什么叫有良心,在我看来就是有健康的心脏和心神。如果一个人的心肠很硬,心肠很冷,那么这个人肯定要得病。
前面讲过,“肝德在散”。很多人认为,应该克制、压抑自己的情绪,要制怒,其实这样做反而会把肝气伤得很严重。“散”,就是要学会用一种适当合理的方式来疏解自己的情绪情感,既不会伤害到无辜的人,也不会委屈自己。
还有句话叫“虚其心,实其腹”,也是在说心要软,不要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填的满满当当。 如果你的心里面变得实了、变得刚了,那么心病也就会接踵而至。而且,如果心变得实了之后,你就会发现你的接纳程度并不会太高,想让什么东西“走心”,似乎不是那么太容易。
所以如果有人说,“别人骗了我,出卖了我,但我却恨不起来”,那说明说这话的人是个好人。因为,恨是需要积很多力量的,凡是怀恨在心的人,心肠都是硬冷的;而恨不起来的人,心肠都软,而且偏热,能够把这些阴性的、负面的能量在内部化解。
对于坏人,我们没有必要硬下心肠去跟他们斗争。即使最后把他们干掉了,但那个“后坐力”也会使我们受损,甚至伤害我们。
所以我们应该以一种怜悯心、慈悲心去看待世间那些可恨之人。对于可恨之人,我们只需要相信恶人自有恶人磨的道理就可以了。
《辅行诀》中说“心欲软,以咸补之,苦泻之”。这就是补心的思路。
我有几个患者跟我说,他们想辞职不干了,回家歇一个月。我劝他们千万别那样做。因为人一旦放松太久,就很难再提起精神来,慢慢就会变得像一摊软泥。
什么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人笑的时候是干不了活儿的,就像当我们拿着一个东西的时候,别人一挠我们痒痒,我们就会笑,就会把所拿的东西扔掉。
如果我们总处在一种喜、乐的状态,就容易得类似“假日综合征”一类的问题。
那该如何解决呢?“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点儿酸味的东西来收心,咸味的东西来补心。但一切都要适可而止,以免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
为什么夏天要喝酸梅汤?因为人出汗太多,电解质流失过多,热情洋溢,散的心神也多,晚上睡觉还相对较少。当我们的心神散得太开了,比如看世界杯看得过于兴奋的时候,就要喝点酸梅汤,收敛一下自己的心气,而不是喝冰啤酒、冰可乐什么的。
如果一个人心肠很硬,内心满怀仇恨,或者总感觉心火亢盛、烦躁不安,就要“以苦泻之”,泻完之后,心就会回归到那个柔软、空灵的状态了。
《伤寒杂病论》里面就有很多泻心汤,比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采用的都是辛开苦降 的思路,以此来使心里囤积的垃圾全部被泻出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食用一些诸如莲子心、苦瓜、苦菜、苦荞、大蒜等等食物。
补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叫损益。这两种方法细分起来完全不一样,古人用字是很精确的。
补是有漏洞了,需要堵上;泻是积攒的东西太多了,需要插个窟窿,让它漏出来;益是锦上添花,就是首先保证不存在漏洞,然后再往里面加东西,才能达到益;损,道家有句话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就是量的减少。
泻是从身体下部向外排出,比如小便、大便,是很明确的有形的物质、无形的能量走掉。损是你坐那儿喘气或者是冒热气,这都是一种损耗。
比如,我们一般会说,“把精气神儿都损耗掉了”。所以损还有点儿损害正气的意思,它减少的是我们并不想失去的东西;而我们说的泻,是在泻邪气、泻身体和精神上多余的东西,这是个好事儿。
实际上,我们身体的每个脏器都有虚、实、寒、热的症状。
关于肝病的症状,《辅行诀》里是这样描述的:“肝虚则恐,实则怒。”恐是什么感觉?恐是心脏的反应,就是心里有紧抽、紧缩的感觉,就像是被牛皮绳勒住了。
《辅行诀》里还写道:“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意思就是说,肝有实邪的人,首先会两胁痛,而且这种痛会传达到小肚子。这是因为肝经起于足大趾,然后从小肚子穿到胁肋,在胁肋郁积了有形的邪气之后,气就会倒往走。
焦裕禄就患有类似的病,他两胁下痛的时候,就用钢笔顶着藤椅来支撑,最后藤椅都被顶出了一个洞。他最后患的肝癌,就是一种实证。实证就是体内有了不该有的东西,而虚证则是该有的东西没有。
还有很多女性会痛经,痛经小肚子就会抽抽,这是肝里面的毛病,是实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们在来月经前受了寒,寒气进入人体之后就变成了实邪,就会形成肝实病。
对于肝气虚的症状,《辅行快》里是这样描述的:“虚则目 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
肝气虚的人,一种是会患上夜盲症,就是到晚上就看不到东西了,就跟那些鸟雀似的;还有一种是眼大无神,这样的人的目光是无法聚焦的。
我之前遇到过一位从上海来的年轻男性患者,他失恋之后就一直没有心思再谈恋爱了。后来陪他小姨去世博会参观,坐在那儿聊天的时候,他小姨问他:“你知道男人最能吸引女人的地方是哪儿吗?”他问:“是哪儿?”他小姨回答说:“是眼神,而你的眼睛没有神。”
眼睛没神就是眼睛没有一点儿光泽,目光呆滞、涣散,而有些人的双眼就炯炯有神,还有些人是那种传说中的电眼。所以肝气虚、血虚的人常常看起来好像是在看着你,其实眼睛是越过了你的身体,在看别的地方,目光不能集中在眼前。
肝气虚的人还有一种表现就是,耳朵里总能听到一些动静,总担心有人要抓捕自己。这是一种恐,一种忧。
上面说到的是虚实之证,都是内伤病。还有一种表现是突然受了外邪。《辅行诀》是这样说的:“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患者突然受到了外邪,突然中寒的话,会出两胁胀痛或抽搐的症状。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那些大量喝酒而导致酒精中毒的人,他们的手会不停地颤抖、抽搐,这种人一般都是受了邪或者是有恶血在体内。这时候就应该采用针刺或者放血的办法,用针刺大脚趾和二脚趾中间的太冲穴。
那么,对这些人来说,食材和药物该如何配伍呢?这就体现出伊尹的贡献了。《黄帝内经》里只说到了症状和一些针刺的方法,但是落实到药物上,也就是说要怎么调和滋味,就必须要参考《辅行诀》了。
《辅行诀》里说,“肝德在散”,也就是说肝作为人体的一个器官,它是喜欢疏泄,宣散的,而不喜欢被压制。因为肝主木,而木是向上的、喜欢伸展的——“木曰曲直”“木喜条达”,即使偶尔委曲求全那也是暂时的。
那么如何才能顺应肝的本性呢?《伊尹汤液经》说:“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就是用辛散的药物去补它、助长它、宣散它。但如果宣散得太过了,就要用酸性的东西来收敛一下。
比如肝气实,就需要吃一些诸如苦瓜、莲子心、百合、柚子等等食物;如果肝气虚、血虚,就要用到枸杞、当归、龙眼肉了。
有的人脾气特别暴躁,如果总用疏发肝气的药,肝是补上了,但是脾胃却被削弱了,所以这时候一定要记着把脾补起来,适当吃点儿甘甜的东西(脾胃主土)。
关于脾胃病的症状,《辅行诀》是这样说的:“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这段话是说:如果患有脾实病的人,会出现以下这些症状:
第一,肚子一定是大腹便便的样子;
第二,会出现肠鸣的现象。也就是肚子里有水响,因为喝进去的很多水消化不了,留存在体内,就变成了一肚子“坏水”;
第三,出现腹泻的症状。有的人甚至吃进去的东西完全无法消化,吃进去什么,就原封不动地排出来什么。
也许有的人会问,吃什么,就拉什么,不是虚证吗?其实,吃完东西之后拉出来的是食麋的才是虚证;完谷不化、拉出完整食物性状的情况,才是实寒证。
如果是脾虚的人,总是觉得饥饿,胃肠空虚,身体发沉,懒得动。有的人稍微动一下,还会出现发低烧的症状。
还有的人,在外面稍微吹了点儿凉风或者是空调稍微凉点儿,马上就会拉肚子。因为脾的阳气不足,就容易寒中。
还有的人,他们的脾不能够把消化好的东西运化吸收,所以他们总是在吃东西,但总觉得饿。因为他们吃进去的东西被全部排了出来,体内没有吸收。
如果要用针灸来治脾病,调足三里穴就可以了。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调理,大家可以用艾灸或者按揉足三里的方法,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
足三里的取穴方法
用饮食如何调治呢?《辅行诀》里记载:“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辛泻之。”
其中“脾德在缓”的意思就是说,脾最好处于一种从容不迫、慢慢吸收的状态。我们之前也说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就是要用甘淡之味的东西来补脾,以适合脾慢慢悠悠的状态。
另外,“辛泻之”,用什么来把脾推动起来呢?这时候就需要用辛味的东西去泻它了。所以很多人说自己一吃辣的东西就拉肚子,甚至有的人吃韭菜还会拉肚子,这都是在泻脾。
那“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脾特别容易吸收一些水湿、痰饮的东西,继而会使身体内部环境也变得很潮湿。这时候就要吃点儿苦的东西来燥湿——苦的东西就像活性炭、干抹布、纸巾一样,可以吸收脾里的湿,并且通过二便排出体外。
我们在药店里经常可以看到附子理中丸和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跟理中丸的区别在于,附子理中丸是用来泻脾的,理中丸是用来补牌的。
《辅行诀》认为,如果有人肚子很凉,而且还绞痛,那么就是中焦有寒气的表现。这个时候就要用附子来温中散寒,通过附子温热的力量来使脾胃温暖起来,让那些实寒从体内排出。
附子理中丸的君药是附子,臣药是干姜,佐药有两个——党参、甘草,就是为了避免“后坐力”太大。
所以理中丸是一个缓补的药,而附子理中丸是一个泻药,用来泻脾胃所受的寒。
关于肺,《辅行诀》是这样说的: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鼻息不利是《伤寒杂病论》里提到的一种叫鼻鸣的症状。什么叫鼻鸣?如果一个人没有鼻涕,却总是通鼻子,那就说明他的肺气是虚的。
肺气实的人,除了会出现哮喘、急促地呼吸,还有就是会咳。
咳和嗽其实是不一样的,古人对咳和嗽的定义非常明确。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叫嗽。
而且有的肺病患者会出现张口抬肩、背痛、出汗、恶风(讨厌刮风,稍微有点儿空气流动,他们就会受不了)的症状。还会出现胸中痛,表现是什么?就是咳嗽的时候连带着胸口疼。
还有的患者气短,不能够维持一定的呼吸节奏,当外邪侵犯到肺的时候,还会出现皮肤痛痒的现象。有的人还会出现一会儿感觉冷,一会儿感觉热的现象。而且如果用手按他的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肺俞穴,他会觉得很舒服,这些都是肺不好的表现。
肺俞穴的取穴方法
《辅行诀》里讲,“肺德在收”。《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讲:“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所以通过呼吸,能把气吸进(收进)身体里,这是肺的一个功能。
如果你的鼻子堵得都吸不进来气,那就有问题,因此就要“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用酸的收得过劲儿了,收得肚子里全是痰浊、黏液,这时候就要赶紧用咸味儿的泻药把它从大肠排出去,或者从肺里面咳出去。
什么叫气上逆?就是我们说的咳。咳可以帮助我们把自己肺部深处的一些不好的东西排出去,所以咳对我们的身体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如果想把患者肺里面的瘀血、痰浊排出去的话,就应该给他用辛凉的药;而如果一个人的咳已经成为一种病态的表现,肺里面没有溶血,但他还是总咳,这时候就要用特别酸的药给他收敛下,最酸的药是涩药。举个例子,银杏就是由酸变成涩的。
那为什么用辛味的药就能帮助治疗“肺苦气上逆”呢?因为肺主皮毛腠理,可以帮助通气。
我之前在讲《黄帝内经》的时候说过,人的皮肤也有呼吸的功能,有时候衣服不透气,就会觉得浑身憋闷。正是这个例子,反证了皮肤也可以呼吸。
我们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的皮肤突然碰到冷的东西就会起鸡皮疙瘩;有的时候受到惊吓,也会起一身鸡皮疙瘩。这是因为那时候我们的肺气收了起来,我们呼吸的边界线关闭了。但如果我们的肺气总是处于收起来的状态,那就会出现像狗一样呼吸的症状一一所有的呼吸不是通过腠理走一部分,全是通过口鼻,这种情况的患者也是“肺苦气上逆”。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只要把他的散热通道打开之后,他的“肺苦气上逆”症状就可以得到缓解。比如这时,我们可以用到杏仁、白果之类的方式来进行食疗。
补肺又该如何进行呢?
麦冬这味药既补肺气又补肺阴,可以使人体内生津液,止烦渴。很多补肺的中药实际上都可以生津液。但如果一个人津液太多,出现水肿,这时候可就千万不能再用这些酸味儿的补肺气的药了。
麦冬又叫麦门冬,或者叫寸冬。麦冬还有个兄弟药叫天冬。天冬的性味、归经和麦冬完全一样,但它的效果不如麦冬好。
麦冬有一点特别不好,就是太寒。举个例子,我的师父裴永清,当时因为出身不好,刚从黑龙江中医学院毕业,就被下分到呼兰区下属的一个乡镇医院里。当他突然接到通知说,大学生能考研究生了。他想把握住这个机会,于是就熬夜复习,最后熬得口干舌燥。因为他是学中医的,知道熬麦门冬喝可以缓解口干舌燥的症状。结果由于他不停地熬夜,不停地喝,喝得太多了,麦门冬的寒气就入了骨。后来我的老师得了类风湿,一辈子都没好。
所以有时候人和命运做斗争,总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然后才会得到你想要的。
麦冬还有一个作用——治胃络脉绝。如果有人患有萎缩性胃炎,你可以给他们用点儿麦门冬。我之前还讲过,可以给萎缩性胃炎患者吃荸荠。所以如果是特别干、特别燥的时候,就要吃这种滋阴、润燥的东西。
关于肾病,《辅行诀》里是这样说的: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髀胻足皆痛。”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涌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肾气虚的人容易手脚冰凉,因为他们没有额外的力气去顾及自己的“枝节末梢”。
肾气虚的人,还会出现腰中痛的症状。有的人也会出现腹痛的症状,这也是肾虚的表现。
有的患者股骨头、膝关节等等这些有筋骨的地方,还会出现痉挛收缩的情况,还有的患者会出现脚后跟儿疼的症状。包括我之前脚踝疼,也跟肾有关系——喝酸梅汤喝太多了,收敛得过劲儿了,把寒气全聚那儿了。
肾气实的人会出现水肿、排不出尿、脸发黑的症状。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吃六味地黄丸,他们把自己吃得一脸乌黑,但是还继续吃。还有的人喝绿茶,也是把自己的脸喝得发黑。
绿茶、地黄什么味道?苦寒,如果没用对,当然就会出现面色发黑的症状。还有的人脸上会出现水斑,这也是寒的表现。
肺主收敛,肾主闭藏。所以,如果患者排不出尿,排不出大便,你就可以从肺和肾这两个脏上去找原因。所谓“不利”,就是排小便时滴滴答答的,排不痛快;还有一种“不利”就是,总觉得大便排不干净。这些都是肾气的问题,肾气收藏太过。
如果肾病发展到更加严重的阶段,肚子就会肿起来,胫骨也会肿起来。
在肾病的早期表现里,我们中医还有个词叫胫酸眩冒,就是小腿骨总感觉酸。我治过几位遗精的患者,他们有一个症状就是小腿酸,中医称之为“胫酸”。胫酸就是小腿水肿,如果你往那儿一按,就会出现坑。
眩冒是什么意思?胫酸眩冒是肾精不足的一个表现。“眩”字就是眼前发黑,“冒”字是好像头上戴了一顶帽子。有的人说自己头重如裹,就是说头上像裹了层什么东西似的,不清醒。
这种肾病患者还有一个表现是,一天到晚就躺着,睡还睡不醒。《伤寒杂病论》中有句话叫“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就是说往那儿一坐就开始打瞌睡。有的人一边儿开车,一边儿打瞌睡,想想都觉着危险。
“邪在肾”的邪是指六淫外邪。除此之外患者还感觉骨头疼,而且阴寒还会把他们的气血阻塞掉。
任何动物(包括人),只要身上有创口,本能地都会先舔一下。为什么?因为唾液里含有丰富的酶,能促进伤口的愈合。
怎么治口腔溃疡?一般都说吃维生素C,但在中医看来,患口腔溃疡的原因是肾精不足。
其实,很多病的根源之一就是肾精不足。而肾精足的人,不仅活得长,活得质量还好。
在中医里,所谓止损,就是让肾精别再漏了。止损又分为两种,第一种叫补,让它不漏;第二种叫益,往里填补肾精。
如何填补肾精?我们可以吃五谷、站桩。道家说:“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精足之人的层次和境界是精不足之人所无法理解的。
《辅行诀》是这样说的:“肾德在坚……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致津液生也。”
“坚”的反义词是“软”,肾主水,它的对立面就是火,所以心一定要是软的,骨头一定要是坚的。
所以,肾不好的人应该吃一些苦味儿的药物,比如说黄柏。明清的一些医家说“苦能坚肾”。
肾主志,这个“志”不等于意志。我们说“这个人有坚强的意志”,有坚强的“意”是强迫症,有坚强的“志”才是健康的。所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是用来坚志的。如果我们想要坚自己的志,想增强自己的记忆力或者是志向,就可以喝茶。
和尚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吃肉,但是却可以喝茶。为什么?因为喝茶之后,一个是容易让神灵出来,灵感、灵动就会变得容易出现;再一个就是会让记忆力变好。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控制量,不能因为喝茶喝多了而排不出尿或者尿量大幅度增加。
我经常说:“要想活得好,多吃苦,少吃甜。”因为甜的吃多了,牙齿容易被损坏,骨质也容易变疏松。
人体的所有津液都是从肾精转化而来的,肾精如果在漏,或者肾精转化不成津液的话,你的津液就会枯竭。
男人最重要的脉叫"督脉",它跟任脉一样,从会阴穴出来。然后,任脉往前走,督脉往后走,它经过的第一个沟或者窟窿就是肛门。你如果不把这个沟填平,气就过不去。而且"撮谷道"很简单,平时你听领导讲话听烦了,就可以默默地坐着练功,谁也看不出来你在那暗暗使劲。
"精气溢泻"是男人健康和成熟的表现
精气是有物质基础的。如果精气很足会造成什么结果呢?一个是溢,一个是泻。溢和泻不一样。水开了,锅里面的水溢出来,它是从上面溢出来的。如果是开闸放水,那水就是从下面泻出来的,就是锅漏了。如果,你有意识地打开闸门放一放,这也叫泻。
精气溢泻,首先表现在"精满自溢",也就说精气或者精液,或者是力量积攒到一定程度,你不给它加任何的外来的力量或刺激,它自己就会排出来。有的孩子到16岁以后出现梦遗现象,这是健康的表现,也是生理成熟的表现。而所谓的"泻"就是人为的加了一些力量,有时候是指有了性行为,有的则是自己把它释放出来,现在称之为"手淫"。这种"精气溢泻"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古代流下来的补肾方法有很多,但这些都不被人重视。上中学的时候,我的生物老师跟我说,他本来是学生物的,但是,他得了很严重的糖尿病。人啊,一到病了或是快要不行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研究中医。那会儿,他告诉我说,撒尿的时候要咬牙,可能这很多人都听说过。
牙是属肾的,这大家都知道。排便的功能也是属肾的,所以,排便是肾用劲的时候,这时候,人应该咬牙切齿,这样才不会漏气。但是,这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这事情很不被人重视。
但是,我上大学以后接触了很多中医老师和太极形意的老师,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告诉了我这个方法。其实,这是古代人在静坐、站桩、练功时的一种感觉,他能感觉到气往哪儿走,是怎么散掉的。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提肛,古人叫做"撮谷道"。什么叫提肛呢?就是有意识地把肛门括约肌提起,这就像你要上厕所,但是又不得不忍着的那个状态。古人说话很含蓄,他们把排便的地方叫做"谷道",把撒尿的地方叫做"水道"。
中医有个理论叫"肾司二便"。就是说,肾负责排大便和小便的功能。所以大家要有意识地去练习"撮谷道"。包括你在站桩的时候必须"舌添上颚搭鹊桥",然后,底下要"撮谷道",要"提肛"。提肛的目的是什么呢?肛门原本是一个孔,一个窟窿,当你把它撮起来的时候,这个窟窿就闭合了。
另外,男人最重要的脉叫"督脉",它跟任脉一样,从会阴穴出来。然后,任脉往前走,督脉往后走,它经过的第一个沟或者窟窿就是肛门。
你如果不把这个沟填平,气就过不去。"撮谷道"有助于督脉的通畅,所以能够起到补肾的作用。
而且,"撮谷道"很简单,平时你听领导讲话听烦了,就可以默默地坐着练功,谁也看不出来你在那暗暗使劲。比较有意思的是,我在美国的时候,参观了他们国内的卫生院,其中一个大夫给我介绍了女性产后治疗的方法,比如阴道松弛的治疗法。女性对夫妻生活比较厌倦,或者出现子宫脱垂、下垂的问题,他们就给这些女性提供一个训练方法,叫"训练阴道括约肌",也叫"PC肌"。而关键是美国科学现在发现的这个东西,竟然跟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发现的不谋而合。
男性的发育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精化神"的过程。但是,很多人在这个阶段没有发育好,他的精漏掉了,没化成气,然后就直接影响了他一生的幸福。我治疗的抑郁症病人,女性是以堕胎导致"伤精""伤神"为主。男孩子或是男青年,抑郁的、不想活的,主要都是因为"漏精""失精"。
我碰到过几个典型的病例,一个是一位小男孩在八岁的时候玩滑竿,刺激到了自己的"小鸡鸡",产生了一种快感,然后,他就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结果伤了"肾气"。
有的则是一家人都睡炕,父母有些事情也不避讳,让孩子过早地懂事了,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还有的就是误交损友,一帮孩子互相传播这个事情,使得他们在8岁到16岁,甚至在16岁到24岁之间,天天都在漏精。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阴阳交合"应该有个互补,我们叫"孤阴不升,独阴不长"。经常手淫的话,就跟《红楼梦》里的贾瑞一样,他没有"阴"的滋润,没有把欲火平复的"阴"的一面。
所以,他越做越想做,越做越控制不住,然后就越做虚火越旺,漏得也越厉害。所以到最后,不但伤了精,还伤了神。
很多人还认为这只是思想负担过重导致的,结果搞得现在很多人都活在这种半生半死的状态中。
对于这些人,我的观点是先补精,不要再让它漏了,然后再清心火。如果是特别亢奋,达到了"嗜欲"的地步的话,我建议最好去看中医,并进行调理。